查看原文
其他

华大教学 | 读书班2022年秋季学期小结

华大古史 华大古史 2024-03-13

华大古史论坛自2021年起增加“华大教学”板块,主要延请专业学者“以身示法”,以实际操作为指导原则,带着学生动起来,在实践中提升自身专业研究素养。“华大教学”目前分为四大内容:历史研究素养教学、博士论坛、读书沙龙及定向读书班。读书班为每学期日常教学活动,2022年秋季学期,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共设四个,分别扼要总结如下。 

 

武汉高校读简会

时间:2022年9月至12月,每周五下午14:00-18:00
阅读材料:《岳麓书院藏秦简(柒)》
指导教师:华中师范大学郭涛,武汉大学晏昌贵、毋有江,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尹弘兵、王准,安徽大学但昌武,河北大学何慕老师。
参与同学:华中师范大学贾宏利、张馨元、乔晓凡、叶昱昊、韩璐颖、邱云龙、梁辰等,武汉大学谢晓来、卢嘉鑫、薄睿宁、付强、杨金涛、陈明、李威霖、李青青、江瑞、梁艺馨等,湖北省社会科学院谌一、廖斌等,以及厦门大学李澄、重庆大学张孙豪。
阅读方式:武汉高校读简是武汉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师生2018自发组织、参与的以出土简牍研讨为中心的读书活动,旨在为武汉地区师生提供简牍学习、交流与研究的平台,培养简牍研究的后备力量,推动中国简牍学的发展。

读简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线上使用腾讯会议,线下会场设在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1303教室。在阅读内容上,2022年秋季以新出《岳麓书院藏秦简(柒)》为主要研读内容,每次由一位同学领读,具体从已有研究梳理、字词详解、文意疏通与翻译、相关问题讨论几个步骤展开,师生可随时线上线下提出问题、进行讨论,读简会对整理者标点、注解,已有研究的局限,有价值的新问题等方面提出不少意见,并由专人全程负责记录和整理。


(线下线上结合读简)

可以补充说明的还有几点。首先,在《乌程汉简》出版后,读简会敏锐地认识到该简的学术价值,由郭涛、谢晓莱、贾宏利带领集中通读了全部释文,既丰富了大家对新材料的认识,也增进了对汉代地方行政等问题的理解。其次,读简会成员中有三位老师今年有新书出版,读简会也利用这一契机与晏昌贵、王准二位老师进行了深度交流、访谈。如10月27日贾宏利同学对《战国秦代的乡里组织与地方社会》的作者王准老师进行了线上采访,介绍了写作缘起、著作主要内容、学术观点,以及接下来拓展研究的方向,相关内容即将发表在新一期的《楚学论丛》上。而由郭涛、贾宏利撰写的关于晏昌贵教授《楚地出土日书三种分类集释》《日书与古代社会生活》二书的书评《“日书”:从两千年前的“黄历”中“发现历史”》已于2022年11月16日发表在《中华读书报》上。最后,读简会原计划在元旦之后进行学期总结,除了以往的读简札记讨论、学生习作汇报之外,另增加新书作者谈的工作坊活动,同时邀请市外专家进行线上指导。

(作者访谈和学术书评)


秦汉史读书会

时间:2022年9月至12月,每周二下午15:30-18:00
阅读材料:前四史经典篇目
指导教师:叶秋菊
参与同学:硕士邵宇航、张宏光、杨帆、尤斐、王吴芳、张馨元、乔晓凡、刘春怡、陈相涛、任倡、孟令宇;基地班学生张艺馨。
阅读方式:在阅读材料的选取方面,读书会选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作为主要阅读材料,在阅读过程中,夹杂《左传》《战国策》《水经注》《资治通鉴》等其余史料,对春秋战国至汉末三国的政治事件、代表人物、制度运行、战争过程、社会变迁等方面做出整体的学习。每周由一名同学领读,在阅读过程中,领读同学对史料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与讨论,参与同学结合其余史料与出土材料,对传统史料记载存疑之处进行解决,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史料的基本功。史料的缺乏是秦汉史研究的困难之一,但在解析传统史料的过程中,灵活使用简牍、碑刻等出土材料,将二者巧妙结合,一方面可以对传统史料记载的内容加以佐证,一方面则可以精确发现二者存在的差异,不断提出、解决新的问题。读书会举办伊始,同学们在解读史料过程中存在机械阅读史料、难以发现史料记载的细节等问题,指导教师对同学们悉心教导,指出领读同学存在的问题,引导同学们学会如何对不同史料进行对读。随着读书会活动的逐渐深入,同学们学习热情也逐渐高涨,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了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


晚唐五代读书班

时间:2022年9月至12月,每周二晚18:30-21:30
阅读材料:《资治通鉴》《五代十国墓志汇编》为主,兼及五代十国其它史料
指导教师:古丽巍、张照阳、杨瑞
参与同学:开沅班本科生邓瑞嘉、杨鑫超毅;基地班本科生张诗然;宋史方向研究生梁亚辉、贾天慧、黄源清、赵瑞、赵泽宇。
阅读方式:在阅读取材上,读书班把中晚唐五代十国宋初(真宗朝以前)作为一个学习单元,拟打破时代断限和南北地域分野,对晚唐五代宋初政治、制度、社会整体做一个长时段的学习。读书班从《资治通鉴》唐僖宗部分开始读起,每周一卷,集体精读传统史料,每人提出问题,然后汇总,参与同学、老师查找资料予以解决,读书课上进行集中讨论,阅读培养学生史学基本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理念和技术意义上的学术规范。有了传统史料作为基础,拟进一步深入研读晚唐五代墓志出土材料,把传统史料和新史料进行结合,建立对墓志等新史料研读的时空概念,尽量使偏于“孤立”墓志石刻史料融入整体历史脉络。

读书班有幸延请到新老师加盟。指导教师张照阳老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于晚唐五代政治史研究,对墓志石刻史料研读颇有心得,对学生多采取鼓励式引导。杨瑞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长于隋唐知识社会史研究,史料中涉及天文、五行,文本等方面疑难问题,往往能得到杨老师别开生面的指导。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进步非常显著,读书班之初多有同学不知如何提问、如何做史料文献的分析释读,不知如何查找资料解决疑问,对现有研究论著无法取舍,一个学期过去,可以看到同学们阅读和分析能力有了明显提升。本学期读书课助教梁亚辉,每次都能高效有序地组织读书班推进,汇总问题进行集体讨论,无形中也敦促同学们共同形成高效守时的良好学习习惯。师生之间切磋琢磨,研读热情日渐高涨,学习氛围越发浓厚。


《明儒学案》读书班

时间:2022年9月至12月,周四晚18:30-21:30,两周一次
阅读材料:黄宗羲《明儒学案》
指导教师:洪国强
参与同学:明清史方向研究生,部分三四年级的本科生。
阅读方式:读书班开始前,指导教师布置第一次读书的内容和相关参考书。第一次读书会,指导教师带领学生集体阅读《明儒学案》的书前序言和目录,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提炼内容主旨,了解黄宗羲《明儒学案》的编纂旨趣和体例。在这次读书会上,学生按照本人的研究兴趣,选择书中某一卷内容带领大家精读。第二次读书会,指导教师以卷二六《南中王门学案二》为例,进行示范导读。此后,每位同学轮流带读各自选择的篇章,指导教师和其他同学随时可以针对篇章内容提出问题,带读同学予以解答。若遇到无法现场解答的,带读同学可以在课后继续搜集资料,在此后的读书会上补充解疑。

带读同学在读书会前需做以下准备:一是介绍所选案主传记资料的搜集过程,学生藉此可以了解明清史研究相关的工具书和数据库,并进行实操训练,培养搜集史料的基本功;二是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排列组合,培养学生专业研究的逻辑能力和时空观念;三是运用这些资料与《明儒学案》的内容进行比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四是搜集相关的研究论著,并挑选一两篇经典性或前沿性的论文,总结其主要观点,指出前人研究的趋势和不足,拓展学生的研究视野,掌握史学研究的学术规范。

通过这学期读书班的活动,同学们的史学基本功得到加强。起初,许多同学不懂得如何查找史料,无法准确提炼出学术论著的观点,更不知如何提出历史学专业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一学期的读书班结束后,不少同学通过阅读史料和论著,在读书班上与老师和同学展开交流,史学基本功得到加强,并能够自主学习和提问,确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王皓宇同学承担读书班的联络组织工作,得到师生一致好评,其活动组织能力得到锻炼。总之,经过一学期读书班的活动,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学生读书热情更加高涨,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史学从来不是纯粹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参与意识。这种批判和参与将历史、现实与未来有机连接起来。这就要求古史研究者具备通变的眼光和家国的情怀,研究古史而着眼现实和未来。为此,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与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合作创办“华大古史论坛”,主要活动形式包括学术讲座、学术沙龙、学术工作坊、学术会议,邀请不同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和青年学者就古史研究的理论方法与重大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同时推出“华大古史”公众号,编辑《华大古史通讯》,以期培育学术团队、增进学术交流、提升学术品味、扩大学术影响。观旧题而出新论,鉴古史而明未来,是我们执着的追求。

审稿人 | 古丽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